研究方向

发布时间: 2023年10月26日
浏览次数:

结合研究中心的实际情况和研究人员的优势特长,确立了贵州省城市老年人健康服务与保障提质发展对策研究、大学生身心健康管理与保护性机制及体系建设研究高校健康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健康中国与人居环境研究四个研究方向,并围绕四个子研究方向展开跨学科、跨部门的学术研究。

方向一:贵州省城市老年人健康服务与保障提质发展对策研究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已进入超老龄化社会。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把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作为国家战略;在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上持续奋力。而早在2016年,《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就鼓励养老机构供给医疗服务;2021年,“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指出,应全面加强老年期重点疾病的早期筛查和健康管理。积极老龄化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理论基础,而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的开展能预防和控制老年人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同时,我国老年人自杀、死亡尊严与生命质量等问题突出,老年人生命教育方面尚待深入研究;且在提供健康养老服务时,需做好老年人健康管理工作,将养老和医疗有机结合。此外,要做到老有所养,需进一步深化老有所医的医疗保障。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省份,民族地区居民因文化习俗等不同,导致其健康问题与非民族地区人群存在差异。因此,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分析非民族与民族地区城市老年人健康管理供需差异,了解老年人生命健康教育现状,研究老年人医养结合精准回应对策以及构建与健康养老服务相适配的医保政策,是推动老年人健康服务模式创新与保障提质发展,全面推进“健康贵州2030”建设的重要课题。

研究内容主要有五个,一是贵州省老年人积极老龄化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二是贵州省非民族与民族地区城市老年人健康服务供需差异分析及对策研究;三是哲学视域下贵州省城市老年人生命健康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四是贵州省城市老年人医养结合服务精准回应对策研究;五是构建与健康养老服务相适配的医保政策支持体系研究。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一是促进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项目的建设与发展;二是分析城市老年人健康服务供需影响因素;三是精准了解城市老年人对医养融合养老服务的多元化、差异化和有效需求。四是准确把握城市医养融合养老服务需求与供给的匹配度。

4EEB



方向二:大学生身心健康管理与保护性机制及体系建设研究

201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的文件,这表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问题已成为家庭、学校乃至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身与心的健康是相辅相成的,互相促进的,如何建构大学生身心健康管理与保护性机制是本研究的主要内容。本研究从大学生身心健康管理与保护机制出发,形成健康管理的体系建设,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及干预提供理论和实证的支持。

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一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风险因素与保护性因素的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了解贵州省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社会心理风险因素,以及保护性因素;建立维护心理健康的早期风险评估预防模型;二是心理健康异常大学生的社会决策加工特点。采用实验方法比较心理异常与健康大学生在社会决策的反应差异,为心理健康矫正干预的临床应用及其预期效果提高理论和方向;三是中国西部高校心理育人模式的探索与机构建设的研究——以贵州省为例。对贵州20-30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进行调查,全方位、多角度了解贵州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基础性建设的情况以及该校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内在联系;四是大学生体质健康管理对高校预征班建设的积极作用。以贵州省预征班学生为研究对象,构建预征班学生体质健康管理模型指标体系,编写预征班体质健康管理实施方案,为大学生体质健康进行监测、干预和个性化指导服务提供一体化解决方案;五是高校网络舆情机制完善对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引领作用。通过调查与研究分析教育舆情事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影响,理清健康视域下大学生心理健康与教育网络舆情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挑战,为研判和把握学生心理健康状态、潜在风险、干预机制提供参考依据。

拟解决的问题:一第探索大学生身心健康影响因素;二是了解高校心理咨询机构建设的现状及身心健康管理的服务体系;三是结合预征班大学生体质健康指标数据,同时完善高校网络舆情机制以期建立完善的身心健康管理体系。

87DD



方向三:高校健康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将健康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把健康教育作为所有教育阶段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健康是青少年全面发展的基础,加强高校健康教育、提升学生健康素养,是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贯彻落实《“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建设健康中国、全面提升中华民族健康素质的重要内容。高校健康教育主要包括健康生活方式、疾病预防、心理健康、性与生殖健康、安全应急与避险五个方面,而健康教育旨在通过有计划、系统的教育活动,促使人群自愿采纳有利于健康的行为,以消除或降低患病的危险因素,达到促进健康、预防疾病、加速康复、提高国民生活质量的目的。近年来,各地各高校在推进健康教育、提升学生健康素养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但健康教育的覆盖面不广、针对性不强、措施落实不到位等问题仍然突出;部分学生健康意识淡漠,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能力不足,锻炼不够、睡眠不足、作息不规律、膳食不合理等不健康生活方式正在成为影响学生健康的危险因素。因此,为有效提高高校健康教育质量,必须对高校健康教育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展开研究。

研究内容主要有四个:一是高校健康教育实践创新研究;二是新时代高校爱国卫生运动的育人路径研究;三是健康中国战略视域下高校健康文化建设研究;四是大学生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研究;五是健康贵州背景下高校教师体育促进的PRECEDE模式研究。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主要有三个:一是围绕高校健康教育理论和实践主题展开研究,不仅从意义上阐释清楚加强高校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弄清楚“为什么”的问题;二是从学理上分析高校健康教育的系列理论问题,弄清楚“是什么”的问题;三是从实践上探索创新高校健康教育的路径问题,弄清楚“怎么办”的问题。

5B11



方向四:健康中国与人居环境研究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乡村振兴战略是高质量发展的“压舱石”。乡村振兴的总体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关键在于人的全面发展,健康乡村建设是实现以人为中心的乡村振兴的基础,是激活乡村振兴健康细胞、推动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内容。作为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健康乡村人居环境的建设直接关乎乡村居民的身心健康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平稳发展。近些年,随着国家及政府对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的重视与投入,贵州乡村人居环境得到了较大的改善,然而与城市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且由于贵州地形地貌特征复杂、人口结构多元,不同地区乡村情况差异显著,因而探索适合各地区乡村环境与发展模式的乡村建设路径尤为重要。

乡村人居环境不仅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关注的问题之一,也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人居环境科学的创建者吴良镛先生将人居环境定义为“人居环境是人类聚居生活的地方,是与人类生存活动密切相关的地表空间,它是人类在大自然中赖以生存的基地,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主要场所”。因而从广义上而言,乡村人居环境乡村的自然生态环境、生活基础设施建设、住宅状况、社会人文环境等各因素综合作用下的人居环境。基于此,研究主要从乡村产业发展、居民生活方式、乡村人文环境、医疗服务水平以及人居环境治理体系等五个方面展开,分别就当前贵州乡村人居环境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成因以及应对策略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

围绕研究基本议题,本研究立足于贵州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实践,旨在厘清贵州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的理论意涵和现实价值的基础上,通过实证研究分析贵州乡村产业发展、居民生活方式、乡村人文环境、医疗服务水平以及人居环境治理体系与健康人居环境建设的内在逻辑与机制,继而从实践层面提供理想路径选择,为贵州乡村人居环境治理提供有益的指导和参考。本课题的研究方法特点可以概括为“一个突出、两个结合”,即在突出量化方法重要性的同时,将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两种方法相结合,尽可能以丰富全面的实证调查研究数据分析健康乡村人居环境的内在逻辑与机制。

4BCD